0

观影|《刺猬的优雅》

2025.04.05 | 默不许 | 75次围观


640_副本.jpg

“她没有认出我。”

“因为她从来没有认识你。”

这是法国与意大利的合拍片《刺猬的优雅》里的对白。电影改编自法国女作家芭贝里的同名小说。

这是一部小清新的文艺片,主要角色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十一岁的少女芭洛玛,一个是做了几十年门房的老妇人勒妮。

女孩古灵精怪、早熟、智慧,生在议员家庭,父亲看重仕途母亲精神状态不稳定,看透了人际关系的冷漠,芭洛玛显得与众生格格不入:她关于宗教与哲学的观点,点评大人围棋的谬误,父亲不仅不赞同甚至罚她回自己的小屋。女孩每天偷妈妈的安眠药,计划用旧摄像机拍完一部纪录片之后就选择自杀。

她说一条鱼的一生就是在玻璃鱼缸里到处碰壁。

她决定绝不做这样的鱼,并且用一粒安眠药喂“死”了这条鱼。

这里导演用了一个特定的电影语言:女孩以为鱼死了,把它冲进了马桶,然后在影片结尾部分,这条鱼很神奇地出现在门房勒妮的马桶,重新被养活并且辗转到了芭洛玛的手里。

这肯定不是写实的表现手法。

我以为鱼的寓意象征着生命和希望,并以此刻画了芭洛玛对待生命的态度的转变。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种代入式的体会鱼的痛苦,表现了女孩的自我意识高于常人的敏感,但值得思考的是:她有权力去结束它者的生命吗?甚至她有权力去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吗?

影片后半部分,女孩对爸爸妈妈说:我长大了要做门房。

同样的话,她说了两遍。

我的心一下子被拨弄到了。

是门房勒妮救了小鱼,这是暗喻拯救了芭洛玛。

我真的特别喜欢导演的选角:多么不起眼的勒妮!肥胖的身形邋遢的穿戴不苟言笑的脸庞,她简直就是比普通更差的普通老妇人。

可是,当她坐在满屋子的书堆里,她比整个公寓里来来往往所有的贵妇都优雅端庄。

我更加欣赏的是,故事并没有一味扩大读书的作用。我也觉得读书未必能提高一个人的素质,这个世界上太多靠读书装逼的人了,比如我。

影片用几个片段体现了勒妮的外冷内热,一个是对流浪汉的关心,一个是宽慰和救赎了女孩的孤独。

最值得推敲的是与日籍老头小津的约会。

一个身居豪宅公寓、坐马桶就播放莫扎特的老头,一个是几十年身处蜗居每天倒垃圾桶的门房,可那又怎样?灵魂不分贵贱。

说句题外话我听到这屁股刚粘到马桶那么短时间的旋律根本不知道是莫扎特啊啊啊您瞧瞧我这土老帽跟勒妮小姐姐的差距。

这里还要称赞女演员的表演,她脸上的表情有淡漠、犹豫、友善、微笑、诚实、拒绝甚至责怪,但唯独没有羞涩惭愧。

因为一个内心饱满知识丰富精神富有道德高尚的人,她一定灵魂高贵而优雅。

“她没有认出我。”勒妮说。

“因为她从来没有认识你。”

老头小津说得对。这个世界有的人见过我,但是他们却不认识我们。

勒妮表现出来的双重性,在人前的低调是怕惹事,希望按部就班日复一日的活下去。因为只有这样,她的另一面才可以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独自快乐、丰满和富足。独自。

当然这个世界有很多人都具有类似的双重性,每个人都活成表面看上去的样子,而内心却别有洞天。

孤独吗?

其实并不。

内观而修炼自己,能做自己就好。

诚然也许,很偶然的机会,我们终能够遇见同频段的人,遇见精神契合的人,遇见那个手指头一碰就链接上的对眼的人。但其实,我们需要遇见这些人吗?勒妮需要遇见小津吗?需要遇见芭洛玛吗?

并不。

只能说这样的相遇,对芭洛玛是幸运的。谁不是鱼缸里的鱼?她懂了勒妮,于是就有了活下去的力量。

芭洛玛说:我长大后要做门房。

最近每天上午在爸妈家陪他们。我妈她总要问我其余时间都干啥。

我就想说我在学习做门房老妇人勒妮,又怕她听不懂对我翻白眼🙄。

最后,愿我们都能成为勒妮。


版权声明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