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师难再

2018.02.05 | 默不许 | 581次围观

640.jpg

新浪微博有个叫“胡发云”的作家。

不过他的书在正规新华书店里买不到,当当淘宝一搜索,要么特贵,要么就是翻印盗版。

为什么呢?

因为作家特别个性,他把文字当做剑,对着六、七十年代最敏感时期、那个最护疼的地方,一直戳,直通通地戳。

打个比方,就好比某人脸上有个痦子,他最不希望的是旁人老盯着他那儿瞅。你瞅啥呀?要是东北人弄不好就要干一架了。结果好嚒,咱不仅盯着瞅,还不断说您那个痦子好大呀、您这痦子真难看啊。

这搁谁能高兴?

咱一味地盯住对方的缺陷,不能全面客观地看待对方的是非长短。如果赶巧对方的气量不足够宽绰,没有任人评说的雅量,那估计每次见了咱都有“灭了这臭小子”的念头。倘若正好大权在握,别说堵住咱一张嘴了,生杀予夺都任人宰割你信不。

我也就打个比方。反正胡作家的书大概不外乎类似的原因,就被禁了呗。

所以说,人类发明了文字,但真不是什么文章都可以随便写。

凡事都是有紧箍咒的,写字也不例外。

但毫无疑问的是,禁锢宽松的时期,多是人类的智力、思想、文化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要说自由,远古时期的原始人最自由。

最开始,他们尝试着使用特定的发声来表达特殊的意思,从本来自顾自地狩猎,变成互相吆喝协同合作共同猎杀动物。还有的时候为了传授经验,交流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创造了一些发音。

总之藉由语言的发明,使这些“活下来”的经验开始在部落之间或前后辈之间流传扩散。然后正确的“经验”里在不断的劳作中得到证实,而错误的则往往引起人们的总结与思考。

后来为了要记录和保存下来他们的经验以及思考的内容,人类还创造了文字。

 可见“交流”使人类的智商有了质的飞跃。

最值得拿来举例的还有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层出不穷,孔子、荀子、墨子、老子……天下英才,各个流派,争芳斗艳。在那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论战。争辩之下还真是繁荣了当时的政治文化,不仅产生了各个思想流派,更是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民国也有一段相对宽泛的时期,那个新旧思想变革的时代,很多留洋学生带回了西方的先进思潮。

民间还可以办报纸。报纸上大骂当局的,有之。互写檄文的,有之。为了不同政见展开辩论的,也有之。

各个思想的交流、观念的碰撞,参与者与旁观者都积极投入一种反思与思考,在冲击中感受文化理念的交融,更会带来全新的思想认识。

至于在不断指责不断互怼中练就了一副坚韧耐戳的铁石心和心怀天下的宽阔情怀,也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不过,客观地说,各种思潮撞击激烈的时期,多是乱世当道群雄争霸的时代。

高度统治之下,言论的紧箍咒总是禁锢得比较严厉。比如秦,比如清,比如……

集权时期,最大的特点吧,就是民间的想法不见得少,但是有思考却不能倾述,因而也就无法交流,更无以思辨,那自然也不会有灵魂交织与碰撞之后的觉醒。

这种情况,能成就学术大家的土壤本就不够肥沃。

再加上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纸醉金迷,单是能扛得住“品格”二字的,也是寥寥了。

版权声明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