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
上午回家,我妈说:“你爸让我给他剪手指甲,可是我视力也很差了,给自己都会剪深了,指甲肉疼,我哪敢给他剪。”
我说我来。
我把老爸领到客厅明亮的地方,拿起指甲刀,把他手指头往远处推了推……
嗯你没看错,推远点我看得清楚。
我的眼睛开始远视了,平时还硬撑着不戴老花镜,但是剪指甲可是个细活儿。
再说我爸的手指头还有一个问题,他的指关节变形了,不能碰,更不能捏,喊疼。他说过去寒冬腊月洗衣服洗菜,哪有条件用热水器,都是拔凉拔凉的水啊,就落下关节炎了。
但是在医院也给他查过血液,并不是风湿或类风湿关节炎。医生说就是指关节畸形。什么原因造成的畸形呢?我认为他年轻时候被冷水冻了是一方面,再就是干活太不惜力。单说一件事,76年唐山地震,之后全国人民都不敢住瓦房,我爸一个人愣是盖起了两卧一厨的草房,冬暖夏凉,又引了自来水,圈个篱笆小院。我们整整住了快十年。你说他为了我们吃了多少苦。
所以我现在特别心疼老爸,看见他畸形的手,只敢怜惜的轻轻地摸摸……
给他剪指甲,只能小心翼翼地捏着指肚那小点肉……难度还真是大。
当然也不敢剪深了,否则指甲缝里的肉钻心的疼。剪得浅一点儿?我爸不干,说挠痒痒的时候指甲稍微长一丁点儿都能把皮挠破了。
别看八十多岁了,人一点不糊涂,生怕我糊弄他。每剪一根手指头,他就缩回手自己摸索着检查一下,剪的不够要重剪。
我就逗老爸说你真不给面子,再说十根都修剪好了一起检查不行吗?
老头闭着眼摸着手指头快活得哼哼。
我准备拿指甲锉进行最后一个步骤。
他推开我说不用这个。我以为他有什么先进工具,转脸不知道他从哪里摸出一把锉刀——大锉刀哦,唰唰地磨起指甲来。
太不讲究了。算了,我做饭去了。
我老爸苍老变形的手
如果引起您的不适,在此先行诚挚道歉
阅读
在厨房忙碌着,就想起前阵子网友膀子推荐的小说《不属于我们的世纪》。
故事写的是爱尔兰裔女人艾琳的一生。年幼时期艰辛的生活造就了艾琳坚强理智的性格。长大后她成为一名护士,与大学教授结婚生子,家庭收入稳定,渐渐步入中产阶级,为了换一套心仪的大房子想方设法地说服丈夫——正当一切都如她所愿的依照她对家庭未来的远期规划发展着……人生的轨迹,因为中年的丈夫屡次表现出怪异的病态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其实故事前三分之一部分写得挺——慵懒的。我匮乏的词汇实在找不出更加贴切的词语来形容,反正我也就不紧不慢地读着。
直到小说描写到丈夫出现病态,我才开始出现“急迫追逐着想知道结果”的阅读体验。
也许正是这种体验,所以感觉作者的讲述也越来越快了——就好像一首交响乐,节奏渐次加快加强——读到艾琳的丈夫给儿子写的信,是整个故事最感慨和最催泪的高潮。
“我永远都会知道你是谁的,我向你保证。即便你以为我已经忘了,即便我看上去已经忘了。”
直到现在回味,我还是要说,小说写的就是最普通的家庭,一点一滴的琐事,在美国、中国,都会有许多类似的家庭,大家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不紧不慢的生活着,大部分家庭都不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也许就是给家人剪一剪指甲,捏一捏后背,给爸爸妈妈倒一杯水,陪着聊聊天,让庸常的日子充满熨帖的暖意。
但是作家写的也是平常家庭的最不平常的生活。父辈给童年留下的烙印,夫妻之间价值观的冲突,中年与后辈的代沟,疾病给人生带来的打击……人生就好像有一把重锤,一次一次敲打着人们的精神和肉体,如何与命运对抗,如何相互扶持,如何承受疾病的折磨……如何坚持着好好的活……
合上书,无尽感慨化为一句:活着不易,好好珍惜。
不想剧透太多——万一你们也想看呢,怕影响了阅读的快感。
我这也不是写读后感。
不怕剧透就去豆瓣搜“即使不能拥有完美,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我觉得那算一篇高分评论吧。
当然我也不推荐你们买书,我是kindle买的电子书。
版权声明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