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看见的世界》李飞飞说AI

2024.07.15 | 默不许 | 56次围观

640.jpg

最近哪都没跑,老实在家待着避暑。

没啥好玩的事,那咱只好聊一聊不好玩的话题。

比如我新近读完的李飞飞自传《我看见的世界》。

作者分两条线展开叙述,一部分属于科研成果,另一部分则是作者的成长和家庭生活。

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作者在这个领域的努力和成就,尽管李飞飞已经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陈述这一新生事物,但说真的我读起来还是有点费劲。

不过这并不妨碍我就自己浅薄的理解做个读书笔记。

圣经创世纪写:"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一切都基于"看见",先有了光,地球才开始有大脑。大脑的智慧发育首先来源于看见(严谨的表达应该是感知),然后才有了思考和总结。人类的思考能力是自然界中最强大而神奇的一种存在,它能在瞬间把眼睛看到的信息在大脑中分层分级分类,然后依据某种认知或经验,从而作出相应的判断。

看见、思考、总结,这是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

1950年图灵发表《计算机器与智能》,简要对比了“基于规则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基于规则的人工智能,是指从零开始构建具有智能行为能力的完整性。机器学习指的是允许智能体组织发展。

——《我看见的世界》第57页


这里有一个特别的点就是:机器学习,它不是被告知它该做什么,而是它自己去学习该怎么做。

我理解,这是区分自动机器是不是属于"智能化"的非常重要的部分。

人工智能也有三个方面的组合。它们分别是视觉神经网络算法、海量数据库资源、具有超级运算能力的计算机。

李飞飞的主要成就起步于"海量数据采集",她在伊利诺伊大学担任助理教授期间,创立ImageNet,组建团队大量搜图、为图片做标注和分类。这项工作从最开始人工搜索到后来利用亚马逊、谷歌的网络搜图,终于呈井喷式地完成了海量数据库的储备——但当时,这个数据库有啥大用处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另一组搞视觉神经网络算法的团队,发现他们的AlexNet算法在李飞飞的ImageNet这个十分庞大的数据库基础上能得到最接近于正确的逻辑判断——这就是软件与数据的结合。

但这还不够完美。别看人类脑壳就那一点儿大,但我们"转念一想"就够一大堆计算机忙乎得滚烫半死的。

又经过若干年,世界迎来了硬件设施的飞速提升,虽然它原本仅仅是为了迎合广大网游玩家对游戏速度和画面晕染的要求。当大部分CPU应付玩家激烈PK之时,极个别计算机在为科学家们跑着他们写的程序。算法、数据库、硬件,三者完美配合,成为机器学习缺一不可的条件和基础。

640 (1).jpg

关于作者个人成长那部分,我感触良多。

李飞飞长于成都,父母都是知识分子。89年夏天,爸爸妈妈经过一夜磋商决定背井离乡。当年爸爸先行美国,三年后妈妈带着她一起投奔父亲。一家三口开始的美国移民生活,可以用赤贫来形容。

李飞飞最开始因为语言不通,在高中遭遇同学的排斥,曾一度陷入迷茫。幸亏遇见了她终身的良师益友数学老师萨贝拉。善良的老师耐心地交谈沟通、帮助教育,让她很快学会用非母语表达自己的想法,重拾自信,很快提高了学习成绩。

有一个细节,李飞飞收到普林斯顿大学录取信件,因为语言的局限性不能理解信中一些法律术语,她请萨贝拉老师解释,老师看得很仔细,但还是非常慎重地找到高中学校校长。校长看完沉默片刻道:你的确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了,并且以几乎是全额奖学金的方式。

那时候,她的母亲心脏有非常严重的疾病,她一边学习一边需要照顾母亲,还要为父母的干洗店充当临时翻译。开干洗店的钱,也有萨贝拉老师资助借给他们的。

看得泪目。当时必须丢下书冷静一下情绪。

这一章节末尾,李飞飞说她有了一种久违的心得:那就是心怀感激。

还有,大学毕业拒绝华尔街巨头的offer,研究生毕业拒绝企业高薪,一个分明在美国贫困线挣扎的家庭养育的女孩,一再选择在学校深造,在一门当时前途未卜的研究项目上一磕就是十多年,为什么?

每次面对选择,李飞飞都记得她最初的梦想:我要做科学家。

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胡思乱想:那一年她爸妈遭遇了什么事决定举家移民了?如果不走会怎么样?这么聪明的女孩留在国内会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感触良多,但不敢说。


这么枯燥的文字您都看到这儿了,那必须受我一拜啊,感谢🙏。


版权声明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