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情至深处无怨尤

2005.01.15 | 默许 | 279次围观


  第一次读茨威格的小说《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大约是在三年前。

  那一次看得很不认真,一目十行,且读且愤愤然为女主人公打抱不平。世界上怎么可能会有如此乖张蹇促的命运,一个女人自少女时期开始暗恋心中的爱人,之后几十年岁月里,她与他一次次劈面相逢一次次彻夜欢愉,为他充满期待,为他暗自落泪,为他哺育孩子,到最后换回的始终是他陌生的眼神。

  后来听说徐静蕾把这篇小说改编为中国版的电影,于是不久前,我又认真细致重读了一遍。

 

  读完掩卷,竟也象小说里的男人一样,长时间的凝神沉思起来。

  想起诗经里的句子:“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我用美玉回赠你送给我的木桃,是与你交换吗?不是,我是想与你白头偕老啊。还有更俏皮的女子,对着喜欢的男人赌气地娇嗔:“予惠思我,褰裳涉溱。予不我思,岂无他人?”意思是说,你如果想我就赶紧提着衣裳过河吧,你不想我,难道就没有别人了么。

  这样干脆利落的爱,从古至今,在我们身边时常可见。用我们世俗的眼睛看,也觉得最正常不过了。爱一个人,当然想一生追随永远不离不弃。可是,如果这份爱是单方面的,永远也得不到感情回报,甚至因此受到伤害了,那么索性斩断情丝,也是趁早解脱了自己。这种单恋的结局,多半是两个人自此分道扬镳永无瓜葛。


  但也有继续演绎成一出出丑剧的。爱抓不住了,最后就只盼着能够抓住一些更实际的东西。于是,上床做爱生孩子,再到吵架分手闹离婚,林林总总,都拿出来一一展示,更有甚者,还要打官司出书,总想借此捞得一些非名即利的收获。即使到最后名利皆空,整到对方遗臭万年也能解解心头之恨。

  这就是所谓的因爱而生恨。

  虽然我能够理解当事人的心情,但我却不赞同这种行为。

  

  有时候我也考虑,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这么傻的爱,叫人毫无怨言执着一生,不求索取,当然也确实得不到任何回报与承诺。

  我觉得茨威格的这个小说,不过是为我们画了一张理想主义的爱情蓝图。充其量是借其笔墨下那个凄凉女人隐忍的爱,映衬出一个中年男人空洞茫然令人悲悯的精神世界。

  

  但是还别说,还真有中了茨威格老人家这篇文章的毒的。

  

  我朋友琳两年前爱上一个男人。男人有家,在离她两百公里外的城市工作,在当地企业界小有名气。她说从男人开始接近她直到最后,她都没有想过要去破坏什么,她甚至从不主动找他,每天除了期盼就是等待。当然即便如此,这仍然是一段不被赞许的感情,象是走钢丝,随时有掌握不住平衡掉下去的危险。


  果然,两个月前琳灰头土脸地告诉我那个男人失踪了。最后一次从她这里临走的时候他丢下一句话说过两天来看她。其后再无音训。她发过两次短消息,打过两次电话,男人说工作忙过一会儿给她回话。结果当然又是石沉大海。

  琳说我知道这种事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但为什么他连告别的话也没有?枪毙也要给罪犯一个理由吧。

  我也觉得男人的这种做法挺不男人的。我说那既然他没说结束,你去找他要个说法去。

  她摇摇头眼泪就下来了。


  事隔一个月后我问她后来的情况。琳说算了,他那么做一定有他的道理,想想他也蛮可怜的。我知道她还在默默留意着报纸上那个男人的企业以及有关他的新闻。


  后来她问我有没有读过《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我说当然读过啊,已经改成电影就要公映了,导演认为小说表述的观点是我的爱与你无关。

  沉默一会儿她叹气说,那也是因为实在太无奈了吧。


  我没说话。脑子里闪现出两个句子:情至深处无怨尤,爱到忘情近佛心。我就想如果我能进到茨威格的小说里,我得狠狠地抽小说里那个混蛋男人几个耳光。如果让我认识琳爱的那个男人,我一定在他脸上使劲儿拧出两个黑紫黑紫的大疙瘩。



刊登于2005年1月18日北京青年报非常感受(2)欲望城市



版权声明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发表评论